报名热线:

0898-08980898

个/性/化/教/育/行/业/领/跑/者

课程设置

CURRICULUM

联系我们

0898-08980898

广东省清远市

123456789

bg电子游戏新闻 >更多
bg电子游戏新闻

当前位置: bg电子游戏平台 > bg电子游戏新闻

bg电子游戏平台职教新闻_新闻频道-职教网

2023/06/14

  近日,在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职业教育专场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院校发展处处长任占营介绍,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对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需要引起注意。未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增速肯定会放缓,这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那么,如果政府调整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怎样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经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结构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为辅。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显示,在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方面,我国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把职业教育作为投入重点,坚持把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1.84万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在全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比逐年增长。

  然而,任占营提醒,虽然这些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不断提高,但受国际形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激活发展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社会资本不能够违背教育公益性这个原则。要严格规范管理,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施行二十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迎来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强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新职教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此外,2022年发布的《关于教育领域扩大投资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也明确,通过专项贷款重点支持职业院校以及依托职业院校或企业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资本投资民办职业学校等多渠道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自我“造血”的“血管”,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以山东为例,2021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由政府单一举办变为地方政府、省属大型国企和地方国企三家共同举办,形成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引入企业资金,解决了筹资难、建新校区慢的难题。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是由潍坊市政府主导举办、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全国首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学院官网显示,该校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先后引进社会资金9300余万元,共建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1个中外合作项目,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

  “职业教育在中国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财政经费就是很少的,主要是靠市场与产业建立联系,通过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共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因此,要想让职业教育实现自我“造血”,就要让职业教育拥抱市场。

  “职业学校不能总是被‘抱在怀里’。”储朝晖表示,“最关键的是要让职业教育深层次融入市场。只有让职业学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职业教育的‘身体活力’才会得到发展。”

  他认为,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不能“厚此薄彼”。解决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油水不粘”的问题,需要将职业教育放进市场,使其自主、自觉地与市场、产业结合。“如果结合得好,就能实现自我‘造血’。”

  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1]3号)指出:“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之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职实行学分制的基本思路。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陆续出台了省级试点意见,并选择了一部分试点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学分制实践探索。但由于部分院校管理人员尚未对中职学分制的特殊性有深刻认识,仅仅将现有课程折算为学分,没有从教学管理制度层面进行深入改革,导致学分制改革本质上并未脱离学年制的影响。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学分制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推行并产生实际效果,亟须从根本上明确其重要价值及改革障碍,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19世纪,在德国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学分制应运而生,随后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实践。从内涵上说,学分制是将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和学习成效的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大自由选择空间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三个典型特征。首先,学分制的自由选修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学年制中,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教育对象,处于依附地位,很难完整地将自身的意愿和诉求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兴趣自由选修课程、教师和专业,这是一种建立在“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其次,弹性学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己的选课内容自定步调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自由度。最后,目标管理解放了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传统学年制更加强调过程管理,如对学时、课时、考勤安排等部分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这需要任课教师将注意力投放到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管理的难度。学分制以是否修满学分作为考核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根据考核成绩折算的绩点对学生进行评奖评优,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开展过程管理的时间更自由。

  第一,中职课程体系的强制性要求造成学习空间受限。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发展与走向。因此,重构课程体系是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根本切入点。从现实情况看,中职现行的课程体系整体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其中专业(技能)课程处于支配主导地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设置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课程压缩空间很小。这种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强制性要求使得选修课尽可能在满足必修课课时学分的基础上开设,同时由于选修课知识多为专业课的补充,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很小。此外,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实行完全学年制,学生以行政班为单位,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进行考核。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学校采用学分制后难以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第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了自由学习空间。实行学分制在权力关系分配上是一种教师向学生“授权”的行为,而这一行为的实现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认知、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但是,中职学生并不能完全激发学分制的正面功能。一方面,中职学生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在自主选课中无法判断自己真实的需求,进而出现盲目选择、从众选择的现象;另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自主能力和约束能力训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制订计划能力。即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也因为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其在后续学习中出现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由培养专门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培养能够直接就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中职教育的工作重点,而进行中职学分制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中职学分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突破了课程与专业的界限,提升了人才培养类型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学分制更全面地考虑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及时跟进行业发展动态,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总体来说,中职学分制改革不仅能够发挥学分制本身的优势,而且能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职学分制改革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进而实现了彻底的课堂革命,大大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由中职学分制改革所带动的教育资源整合与重构有助于引导中职教育者养成“以教促学、以评促学、以管促学”的学习者中心教育理念,为未来的学校建设与制度改革奠定理念基础。此外,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发展,如何促进中职与高职两个职业教育阶段之间的合理衔接将成为短期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中职学分制改革将学分管理、教师辅助、学生自主的理念引入中职教育阶段,既有利于学习者提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又有利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更好地完成教师、课程、教材、评价与考核等教学要素的衔接和融合,进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因为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中职学分制改革能够在开发与引进更全面的教育内容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学习自由,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思维特征角度来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在个体身上独立存在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不同的智能组合将呈现不同的智能结构,而不同的智能结构将从根本上决定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因此,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学分制为中职学生赋予了更大的选课自由和学习自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分制能够进一步发挥其聪明才智,突出其专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通过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能够以兴趣为导向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量更具挑战性的岗位出现,这就导致用人单位更强调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智慧。学分制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为前提,以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为支撑,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学情和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一种适应不同人的课程体系,能够在实现学生知识结构最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标准化教学思想制约了学分制整体环境的构建。教育在文化层面上可以被视作一种主体性文化参与,思想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中职学分制改革,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学分制的核心思想,对如何实施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标准化教学思想影响,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环境始终难以构建。具体来说,在传统学年制教学中,教师主导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每一环节都有固定的学生群体、具体的课时安排、统一的考核标准。这种标准化、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具有可复制、易重复的特点。引入学分制,将完全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突破原有理念的束缚,转变教育理念,养成新的教育智慧,从而形成适应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文化氛围、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

  相关制度不健全束缚了学分制的整体发展。中职学分制改革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性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具体涉及学费收取、学籍管理、教职工人事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并无太大区别,大部分地区仍按照普通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导致在学籍管理、生均经费拨款等方面对学分制改革形成了障碍。学籍管理方面,如果学生在三年的学习后没有修满学分,在为该生延期后办理毕业证等手续时往往与现行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导致学生难以顺利毕业和就业。教育经费方面,如果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并达到毕业条件,学校注册人数和对应财政拨款将会随之减少;而当学生三年结束后未能修满学分,则需要延长教学时限,增加教育成本。由此可见,与中职学分制相对应的经费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总的来说,由于中职学分制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真正实现学分制改革困难重重。

  缺乏支持学习者自由选课的整体运行机制。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参照高等院校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通常设置专业部作为二级学院,将管理重心下放,专业部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学生、教师均按部划分。随着中职学分制的推行,这一问题逐渐凸显。首先,由于实行学分制的选修课程需要覆盖更宽的课程门类,而单一专业基础的专业部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由于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学校从降低意外事故、保障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多采用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约束。最后,学分制下的走班教学形式,使原有的行政班概念逐步弱化甚至取消,学生管理工作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专业部在管理学生方面权责划分不清。可以看出,虽然中职学分制改革从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的运行机制与学习者自由选课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中职学校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实施空间受限。在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下,教学预设计是以学年为大单位、课时为小单位提前准备好的教学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师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流程。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状态下,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分散化选课的双重影响使得学校无法准确预估每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同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条件,教学管理过程更加复杂。面对学生信息日益复杂化问题,学校需要通过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将教育者从繁杂的信息管理中解放出来。然而,由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只能维持基本运转,无法大幅增加经费投入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其在学分制改革中的实施空间受到限制。

  缺乏足够多的能吸引学习者的教师资源。教师资源紧缺是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在中职学分制改革实践中,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学分制要求。首先,中职学校教师已经习惯于长期采用学科型教育模式,多数教师只研究某个具体方向的课程或研究问题,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开展相关专业的关联课程教学。其次,中职学校教师较少开展科研工作,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反应迟缓,因而无法开发出高质量的选修课,使得学分制无法真正落实。最后,中职专业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系统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往往凭借自己的教育经验开展教学,而学分制要求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与中职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相适应。可以看出,中职学分制改革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做支撑,将难以开设能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的选修课程,更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通过局部试点实现部分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思想观念到管理过程再到具体实践的一系列改革。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一种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但对中职学校来说,学分制还是一个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新生事物,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逐步完善和探索过程。因此,尽管中职学分制改革具有理论上的诸多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探索。为避免学分制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过程中难以开展、难以落实的问题,学校要配合地方教育部门以系统性思维进行设计,以局部试点逐渐推进,即可以在某个专业率先开展试点并以成功案例为参考经验稳步实施bg电子游戏平台。

  在选择学分制试点学校后,中职学分制改革还需要从三方面实现过渡:首先,在课程层面,优先从通识课程入手进行学分制管理,在引进与开发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后,逐步建立以学分绩点为核心的学生信息管理方式,为后期学生的选修课程和学籍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在教学组织层面,保留原有年级和行政班的概念,减少在改革初期因试点工作与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日常管理冲突问题,并以行政班为单位在每周固定的选课日组织开展选课走班作为补充。最后,在教师团队建设层面,选拔和引进一批兼具职业指导与学业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师资保障。总之,中职试点学校应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逐步完善选修机制,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扩大自主选择范围,赋予学生在专业中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权利。

  构建学分制改革环境。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是中职学分制实现顺利改革的前提条件。中等职业学校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以人、财、物为核心的资源环境和以政策规范为核心的制度环境构建,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环境配套改革,在学校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推进各种资源整合,重新调整和架构整个教学运行组织与管理系统。从资源环境建设方面来说,首先,可以吸引更多拥有行业企业经历的高水平技术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共同建立一支理念先进、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的同时丰富课程内容。其次,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指导和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改造,建设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和实训室,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和信息化终端,增加图书馆藏书数量。最后,依托教师资源和信息化平台进行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精简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从制度环境建设方面来说,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支撑中职学分制实行的制度体系,内容不仅要涉及学生选修、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还要对中职学分制改革中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和整合统筹考虑,使得中职学分制改革的制度环境具有向内的指导性和向外的适应性。

  保障学分制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课程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学分制能否发挥优势的关键。课程作为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整体计划和具体安排,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价值导向、内容引领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学分制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程方面的自由选择性,但“选”往往只是形式,“课”才是核心。中职学分制改革如果仅仅在计算方法上把学年转换为学分,将学年制课程体系完整移植过来而不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将无法发挥其优势。因此,中职学分制改革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构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能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优势,与学分制所要求的自由选修具有内在耦合性。首先,从设计思路上说,中职学分制改革可以秉持“底层共享、中层互通、高层自选”的理念,即不局限单一专业方向,打破原有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固化形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知识点和能力单元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其次,从具体操作上说,中职学分制改革进行模块化课程建设,可以在尊重知识整体性、学科交融性及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依据相关主题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重构。最后,从质量管理上说,在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夯实必修课的质量管理,开发具备灵活“抽离”和“嵌入”功能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得不同性质和功能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更好地满足学生兴趣多样化需求和教师教学灵活性需求。

  从外围到内部促使学分制的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必定是一场长期性改革。严格来说,学分制与学时制不同,前者源自近代高等教育率先取得发展的欧美国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后发型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学年制或以学年制为主体、学分制为辅助的学年学分制。因此,要实现学分制改革需要从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投入、教学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切入进行配合性调整,即需要从外部切入,最终在内部引起改变。这为中职学分制改革从外围到内部的形式推进提供了思路,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对于整个中职学分制改革来说,是从外部环境到内部体系的渐推式改变。中职学分制改革是在政策导向下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根本性变革。落实到每一个相关单位,必须要在接受国家号召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真正将中职学分制改革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从外部行为到内部理念的递进式改变。由于受完全学年制教育体系的长期影响,中职学生对学分制也需要适应过程。可以从学生更感兴趣、更便于接受的第二课堂开始,将学生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比赛、校园文化活动等所获得的成果与学分结合,让学生逐渐习惯自由选择课堂并量化为学分予以保存,教职工逐渐掌握各类学分认证、转化流程和标准,进而适应学分制的各种运行,并形成自主选课、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总之,中职学分制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以外部力量进行赋能,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形成内部认知,使得中职学分制改革具有持久的动力。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如何通过对教师、教材、教学等教育要素进行改革以建设有质量、有成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职业教育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中职学校学分制改革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从教学制度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入手,通过对学分的赋予、交叉、加权、积累等措施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维度管理。它是一种人才培养观念变革,有助于中职院校认识和理解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它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具体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环节的调整与优化,需要系统考虑各个相关环节,解决相关制度之间的匹配和协调问题。尽管中职学分制存在一定局限,当前也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发展障碍,但随着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改革的逐步推进,必然真正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bg电子游戏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公布了新一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旨在鼓动引导企业落实《职业教育法》,深度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提升取得“双赢”的典范。

  经地方和行业推荐、专家综合评议,教育部三部委审核,最终确定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庆船舶工业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100家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为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入选基地多为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岗位群、产业链专业面覆盖广,包括农业、机械、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旅游餐饮等46个行业领域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的18个专业大类,在全国多个省份建有分公司,在职教教师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案例,能够为职教教师企业实践提供更广泛和更优质的选择。

  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是接纳职业学校教师实践的重要场所,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基本情况,熟悉企业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学习生产实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产教联合体、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良好生态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是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领头雁”的示范效应,意义重大。

  《通知》明确,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要加强建设,打造样板,为参训教师提供必需的人财物支持。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国家级基地的工作,加强指导和管理,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利用好国家级基地高质量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与纵深发展。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持续开展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加强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基地,引导职业学校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级基地,不断完善教师企业实践体系,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良匠之师”。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在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把习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中国教师报》特别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对过去一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事件进行了梳理。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首次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整体观阐发“三教”协同和“三融”发展思想;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首次在党中央的报告中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提出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习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出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寄予的新期待,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篇幅由原来的3000多字增加到10000多字,内容大大拓展,体系更加完备,体现了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新时代新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自身需求。

  该法的修订与颁布具有4个鲜明特点:一是历时长、参与面广、论证充分。从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规划,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历时14年完成,过程中数易其稿,多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作出多轮重大调整,最终的定稿成熟完善、认可度高。二是集重要政策文件、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之大成。修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吸收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宝贵经验,将之上升为法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该法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特别是对类型定位、职普分流、办学主体、断头路等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上予以积极回应,为澄清误区,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颁布时机成熟,引起社会持续广泛关注。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一年后颁布该法,社会关注度高,媒体讨论充分,无论是解读阐释还是观点争鸣,都产生了很好的普法宣传效果。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2022年12月21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战略任务、重点工作和组织实施4个部分,共计14条,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各方互动联动协同发展机制为改革方向,以探索省域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战略任务,做好关键办学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等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和4个方面的条件保障工作。

  《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要把握好如下3点:其一,领会《意见》精神,更新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认识。彻底改变对于职业学校和职校生的歧视性观念,切实把职业学校作为协同创新重要主体、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要支撑来看待。其二,按照《意见》要求,将“三融”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三,根据《意见》部署,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机制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前提。

  2022年3月28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包括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在内的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在助教、助学、助管、助研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是适应新一代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主动探索从传统工业时代教育模式向智慧教育新范式转变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地各校正在加快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步伐,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探索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形成。

  2022年5月8日,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正式启动。活动周继续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教育部、中宣部、网信办、人社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十部门牵头组织开展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活动周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后的第一个活动周。活动周期间,各地围绕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教育部专门组织了《职业教育法》专场宣传活动。此外,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改革发展重要成果、典型集体和人物以及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本次活动周的宣传重点。

  自2015年国务院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活动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7届,成为宣传展示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每年5月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目的是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2022年6月10日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等职业本科学校陆续举行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首批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与此同时,职业本科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备受关注。

  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了自己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颁授出了自己的首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在体系内部更高一级的“梯田”里收获的第一茬果实。从2019年起,教育部批准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招生4.14万人。首届毕业生就业赢得开门红,根本原因在于其素质达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作出的一系列规划部署的成效体现。有专家指出,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主要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首届职业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标志着我国“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已经确立。

  2022年8月19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本次大会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来自123个国家(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代表出席大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主旨演讲。大会形成了《天津倡议》,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同期成立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了“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

  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转入主动作为的新阶段。2022年,我国还成功举办了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论坛、“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区域性职业教育国家会议,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加快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

  2022年9月7日和9月28日,教育部、人社部分别向社会正式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简介框架统一调整为9项内容,覆盖新版专业目录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2022版《职业分类大典》对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在保持八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净增了158个新职业,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职业数达到了1639个。

  专业简介是介绍专业基本信息与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标准文本,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分类大典则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两部文献的修订都突出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充分反映了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新要求,体现了汇聚群智、与时俱进、求新务实的特点。二者的发布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以及开展需求预测、统计分析等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导向性价值。

  2022年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启动了认定工作,明确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同时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将“双师型”教师分为中职和高职两类,分别划分为初、中、高三级。

  这是我国职业教育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职业教育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启了国家行动的新篇章,“双师型”教师认定进入了有国家标准可循的新阶段。各地各校需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文件要求,消化吸收国家标准,研制符合本地实际的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

  2022年11月7日,教育部、工信部、国资委、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和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多次予以强调,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因此,提前谋划布局,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于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每经AI快讯,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并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建设,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共有100家企业入选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分别来自机械、交通运输、农业、土木建筑、能源动力、生物技术等40多个行业领域。

  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各地积极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国家级基地要积极参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协同开发课程资源,选派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促进“双元”育人。

  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与国家级基地的联系,严格落实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年累计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国家级基地要提供必需的场所、设备和技术指导人员,让参训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参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企业职工教育与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与推广等工作。

  此外,教育部等部门还要求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密切联系配合,建设一批共享开放的本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同时,要引导职业院校整合校内外企业资源,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央视新闻)

  从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斐然,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持续涌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矮化”“窄化”的刻板印象。对此,《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有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上升渠道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天花板”正逐步被打破。“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也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陈子季表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们正在新一代智能焊接技术平台上忙碌着。该校激光与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院教师王军说,当下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急需高级焊接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为相关企业定制培养了20余名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实践,是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天津市持续创新制度设计,先后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设立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建立完整的中高本硕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

  对于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意见》提出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bg电子游戏平台、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陈子季指出,《意见》将改革的基座落在区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四梁八柱就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有效机制。

  2022年10月,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金”。

  “我幸运地赶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德鑫说,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让职业技术人才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现代学徒制项目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

  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意见》提出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举措。

  陈子季表示,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说,中车集团将联合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我在这里学会了使用机器人和视觉设备,还开发了一个工业通信研究项目。”在位于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的鲁班工坊,葡萄牙学生亚历山大·热拉尔多梳理起3年来的实训收获。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将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

  目前,中国已经在海外20个国家建立了21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

  对此,《意见》提出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等举措,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陈子季说。

  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定于2023年1月14日举行。今天起,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本人的《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准考证》。

  高考美术统考准考证包含考试时间、地点、考场号、考试科目及考试应试守则等多项重要信息,考生应仔细阅读。此外,考生参加考试的具体地点,考生也可在准考证查看。往年总会有考生因疏忽大意,未看清考点名称、地址,导致走错考点耽误入场甚至错失考试机会。对此,考生打印准考证后,务必要仔细阅读确认自己所在考点的名称及详细地址。

  报名参加此次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的考生要切实履行个人防疫责任,加强个人防护,考前应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考生应于考前7天开始按照学校(报名单位)要求进行健康状况监测,每日进行体温测量,如实填写《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凡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和与疫情相关的其他情况应及时向学校(报名单位)报告。

  考生应于2023年1月13日中午12时前24小时内完成一次抗原或核酸检测。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请于2023年1月13日中午12时前按要求交学校(报名单位)。

  考生须服从考点统一安排。考试当天,凭身份证和准考证,提前40分钟到达考点。主动接受考点校身份验证、身体健康监测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的必要安全检查。考生进入考点必须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不得因佩戴口罩影响入场身份识别,其中阳性或有疑似症状的考生须全程佩戴N95/KN95口罩。

  从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斐然,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持续涌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矮化”“窄化”的刻板印象。对此,《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有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上升渠道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天花板”正逐步被打破。“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也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陈子季表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们正在新一代智能焊接技术平台上忙碌着。该校激光与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院教师王军说,当下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急需高级焊接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为相关企业定制培养了20余名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实践,是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天津市持续创新制度设计,先后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设立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建立完整的中高本硕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

  对于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意见》提出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陈子季指出,《意见》将改革的基座落在区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四梁八柱就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有效机制。

  2022年10月,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金”。

  “我幸运地赶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德鑫说,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让职业技术人才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现代学徒制项目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

  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意见》提出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举措。

  陈子季表示,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说,中车集团将联合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我在这里学会了使用机器人和视觉设备,还开发了一个工业通信研究项目。”在位于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的鲁班工坊,葡萄牙学生亚历山大·热拉尔多梳理起3年来的实训收获。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将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

  目前,中国已经在海外20个国家建立了21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

  对此,《意见》提出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等举措,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陈子季说。

  新闻:近日,教育部表示,将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并支持各省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4)七年贯通等。

  点评:从2021年底“职教高考”的提出,到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可以看到国家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来建构的决心。“职教高考”的目标指向绝不是单纯的学历升格,而是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相对应的育人品质的升级。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不是靠某单一层次职业教育能够完成的,它是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职教高考”的深远意义在于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系统化的发展通道,推动各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动衔接、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范围、内容和质量上的突破。

  如今,国家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断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其中,通过“职教高考”畅通升学渠道,给广大职校生提供了学历提升、技能精进的机会,有助于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上发力,不过,这一制度如何有效推行,还需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人们期待,“职教高考”在各省开花结果,从而能够推动更多适合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学子选择职业教育,从而大大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破解社会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表决通过并正式施行;中办、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我国首次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出台,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筑牢了“四梁八柱”。时代大潮中,职业教育正乘势而上,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

  “如果没有继续上学,我可能还在老家务农,无法看见大山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因为青岛海运职校与安顺民族职校结成对子,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方向,贵州小伙秦龙江得以学习航海捕捞专业知识。现在,他不仅能操控万吨巨轮航行海上,也成为家人的依靠。

  回望2022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有序有效推进,越来越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以立法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受职业教育成长成才的学子,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多个省份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径。2022年,中职毕业生有约七成选择升学;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32所;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将“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拥有和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求学、就业与发展机会。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训室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李新海正专心致志研究汽车构造。还没毕业的他就已经被几家企业争相“预订”,而和他有一样情况的同学还有很多。

  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随着《意见》的落地,职教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趋势来到了新关口。

  目前,中职、高职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到2025年将有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职教助力区域发展的好消息也接连传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举措,正在成为职教工作的亮点与重点。

  在天津,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成功打造海河教育园职教示范窗口,形成行业办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职继协同等经验做法。

  在全国范围内,经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积极推进,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国际交流更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不可缺少的一环。2022年8月,我国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国家主席习向大会致贺信,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

  此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变局;“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探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为合作国培养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长远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之下,助力产教融合更上一个台阶。

  2022年,广州科教城迎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600余名新生。从155间智慧教室到铺设4条城轨和高铁线路的实训基地,铁职院新校区项目总投资17.08亿元。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铁职院过去受制于办学场地限制,而广州科教城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硬件办学条件。

  广州科教城的例子是一个缩影,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正在得到积极解决。2022年,国家在制度上、标准上、师资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平台。

  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万条,提供在线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

  这一年,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全面加强,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教育部修订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教育部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

  这一年,国家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为办好类型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到2025年底达标比例提高到90%以上,明确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真正落实职普地位同等重要。

  这一年,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更好支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工作。

  这一年,职业教育各项赛事和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对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回顾2022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与关怀下,职业教育战线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奋斗!(本报见习记者 程旭)

  在上海,职业院校与区级政府合作建立“双元制”特色产业学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安徽,职业院校与制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协议书,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山东青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接收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近年来,多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习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从战略任务、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等方面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描绘了蓝图。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为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优化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企业搬进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走进企业,推动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找准校企双方的结合点、共赢点,让职业院校和企业真正做到“两头热”和“真融合”。比如,有的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灵活设置“厂中校”和“订单班”,企业提供学习、住宿场所,职业院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教育教学计划和企业用工需求,适时安排学生进驻产业学院。通过合作,职业院校得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资源,企业也获得了技能人才供给。在延伸校企合作的深度与范围上做好文章,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就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有效对接。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还要持续推动职普融通。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是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上海的一家职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首届37名职业本科毕业生日前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有一名考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确立就业和升学“双导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的“天花板”,不同禀赋的学生就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职业教育也能在就业市场上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与吸引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 职业教育必能不断发展,既为广大青年学习就业提供新的选择,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康岩)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号)要求,经综合评议,确定了197所建设单位的评价等级(见附件),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月3日至1月9日。

  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写明联系电话。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请于2023年1月9日24时之前通过信函邮寄,或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电子邮箱,逾期及匿名反映不予受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邮政编码:100816)

  12月21日,职业教育翻开新篇章。这一天,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同之前的文件相比,《意见》“新”在哪儿?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未来职教改革将从何处发力?如何保障职教改革落实?就群众关心的这些问题,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的发言掷地有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职业教育政策。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蓝图。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又将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

  职业教育政策愈来愈明确有力、高屋建瓴,从顶层设计上彰显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如今,《意见》重点关注“如何看职业教育”“如何干职业教育”和“谁来干职业教育”,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陈子季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下一步,如何优化职教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将持续推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办好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个方面。天津市教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表示,要坚持以用立业,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

  《意见》提出一系列深化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总体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省域、市域和学校共同形成改革合力。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具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一方面,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

  作为“行业龙头”,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产教融合的企业典范。中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介绍,集团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五重点”,即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五项重要工作。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介绍,近年来,职业教育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越来越高。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增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共识、攻坚合力。那么,要如何建立以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核心,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改革新机制?

  对此,《意见》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从完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教育部将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狠抓落实。

  首先是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2023年初,先选择10个左右省份,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一省一案’编制落实方案,‘一省一策’给予差异化支持,‘一省一台账’逐项推动落实。同时,梳理经验、总结规律,形成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箱’并推广应用。”陈子季说。

  其次是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围绕前面提到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推出专项工程计划,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再其次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用好《意见》的政策红利。在机制上注重考核,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组织上注重创新,支持地方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整合相关职能,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集聚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等,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在制度上注重激励,比如,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可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等等。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硬件条件是基础,资金投入是保障。”欧晓理表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支持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积极将优质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储备范围,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安排专项债券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服务方。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

关于bg电子 /guanyubgdianzi
bg电子游戏平台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正规平台、滚球、世界杯、彩票、真人娱乐、棋牌、老虎机、电竞、麻将胡了、爆大奖、老虎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品牌影响力的娱乐游戏直营品牌。bg电子游戏平台有限公司成为游戏品牌中的卓越地位。bg电子游戏平台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拥有多个游戏开发交流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

友情链接:

微信平台

手机官网

网站首页| 关于bg电子 | 课程设置| bg电子游戏新闻| 师资力量| 就业分配| 辅导资料| 联系我们| 在线报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