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来一场科研的革命。”近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散”“弱”“虚”三大问题,并给职业教育战线列出了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15个领域。
习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强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科研”,本报以此为主题,约请相关专家、研究者、行政管理者撰写文章,推出此整版报道,以飨读者。
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强力支撑。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历程,可以说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伴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跌宕起伏,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也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逐渐臻于成熟。但与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相比,职业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升。面向未来,要以高水平职业教育研究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所在。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职业教育研究者的方法意识与方法运用能力确实比以前更强了,也越来越多地追求研究的学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整体水平的同步提高。实际上,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无论是量化研究方法,还是质性研究方法,终究是研究工具,不可过于迷信。究竟该采取何种研究方法,仍然需要回到研究问题上来,要特别关注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匹配性。此外,现在许多文章言之无物,并没有研究真问题,从“概念”来到“概念”去,追求所谓的学理性,但终究只是“空架子”,既无法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促进作用,也无法对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带来指导价值。
展望未来,以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聚焦真问题,仍然是做好职业教育研究需要恪守的宗旨。从长远来看,以真问题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推动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还可以为解决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存在的难题提供重要参考。
问题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没有真问题作支撑,造出来的学术大厦即使外表非常华丽,也会因为华而不实受到学界质疑。回首往昔,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界曾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真问题,多次掀起职业教育研究热潮。究其根源,离不开对职业教育研究问题的真切把握,这样才能产出真正有“真材实料”的学术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研究并非仅受到个人学术研究兴趣的驱使,而是具有一定的公共价值属性。北宋思想家、理学创始人张载曾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意在表明,做学问应该怀有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高度的责任感。没有对学术研究的使命意识,将很难做出对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有贡献的学术研究成果。
要做好职业教育研究,必然需要具有利国利民的学术情怀,我们所做的研究,需要怀有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方面,要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另一方面,要善于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职业教育问题,增强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努力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作出学术贡献。
为此,需要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所谓“顶天”,就是职业教育研究要高度关注国家最新职业教育政策前沿与改革方向。要开展政策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政策文本,看政策设计有无问题,还要看政策实施过程,有无实施条件,这样的政策研究与对策建议才有价值,学理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政策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当然,只有“立地”,才能“顶天”。所谓“立地”,就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脚踏实地,要充分关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希望青年学者多去职业院校、企业、产业园区做实地调查研究,明晰真问题、真需求、真困境及其成因。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肇始于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在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逐渐“捉襟见肘”,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种思潮的职业教育逐渐传入近代中国,并在学制体系中逐渐取得一席之地。可以说,从一开始进入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就具有明显的“舶来品”属性,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
伴随着几次工业革命,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走在社会前列,并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模式,这些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因此,对中国职业教育研究者而言,不可“故步自封”,也不可做“井底之蛙”,应该主动放眼全球,做“融贯中外”的职业教育研究。要积极强化比较职业教育研究,既要站在国际视野下审视中国在世界职业教育坐标系中的位置,明晰中国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又要主动加强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交流与对话,彰显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魅力所在,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教育部有关领导呼吁要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并开出具体清单,此举引起了职教业内外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笔者认为,加强职业教育科(教)研,应更多一些学生视角,更多关注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把更多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学生、学情研究上,即职业教育科研要多一点“学生味”。
这几十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改革项目丰富、创新实践丰硕。但总体看,存在比较突出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繁多,聚焦聚力人才培养有效性、增值性的少;研究教师培养发展体系建构的较多,而研究学生和学情的少;研究关注项目建设的内容多,但研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少。
“三多三少”现象的背后,是缺少对职业院校学生、学情的真正关注,缺少对学生这一教育教学主体的深度研究,缺少对学生受益这个立德树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真切关照。于是,教师搞教师的创新,学校抓学校的改革,看似热闹非凡,实质上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没有感知、没有参与,更难说让学生真正受益。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也是经济,还是民生。实际上,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更关乎社会乃至关乎政治,正因如此,在研究职业教育的同时,也是在研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而上述方面均能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职业教育虽然是学历教育,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兜底的教育。职业教育虽然承载着让受教育者“上好学”的使命,但更多的是承担着让人们“有学上”的责任,这一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多元的,需要分类研究,分类实施。
职业教育更是就业教育,不少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承载着“就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致富一家”的责任。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应该成为学校的首选。
当然,学情研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就一所高职学校而言,其生源既有普高生、中职生(含技工学校),还有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生源近乎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学生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年龄生理等都有较大差别,而且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又在大班化的环境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因才而育,就必须特别重视。
因此,为加快实现从职教大国向职教强国的转变和发展,在整体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办学规律研究的进程中,在精心谋划新一轮“双高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兴起有组织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中,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情的研究应该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职业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一是要把学情诊断和研究作为新一轮“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实践已经证明,国家重大项目的遴选指标和建设目标任务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目前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议广泛开展具体且深入的学情诊断和研究引导,并作为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和“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用强有力的“指挥棒”引导学校把高水平建设项目使学生受益作为重要工作,从而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学生最大增值的实处。
二是引导学校把教育教学重心转换到学生身上。既要倡导学校党委和校长把心思用于关心、关注、关爱学生上,引导学生工作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关照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身上,也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优化研究视角,调整研究重心,致力于在学情问诊把脉上做成果、见成效。必要时,学校应当设立学情研究专门机构,分年度、分专业、分班级形成学情研究报告。
三是国家科研管理机构要设立更多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项目,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中应该鼓励更多的基于学情分析的教育教学成果申报。
总之,职业教育研究要多一点“学生味”,通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干部和教研工作者研究学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教育科研是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事业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在向建成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更需要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自我革命,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服务发展、引领创新。
当前,我国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些都对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强国建设对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了新部署,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正影响着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都亟须以高水平职教科研促进理论创新、助力科学决策、指引实践探索。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科研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有的科研选题封闭在“象牙塔”,未能敏锐地聚焦现实热点、痛点、堵点问题,或者浅尝辄止,未触及问题本质;有的科研工作“刻舟求剑”,热衷所谓“学术话语体系”,而实际又存在研究路径依赖、研究方法僵化、研究技术匮乏的现象;有的科研成果“纸上谈兵”、束之高阁,未能有效转化为真招、实招、硬招;此外,职教科研力量尚未形成合力,难以产生重大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科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先行者”,要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实践探索与学术推演、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实用性与理论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打破固化思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科研新路。
一是聚焦国家需要和现实难题开展“真研究”。职业教育科研要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全面关注职业教育宏观战略、中观策略、微观战术,围绕职业教育功能定位bg电子游戏平台、发展模式、体系建设、“中国方案”等根本性问题,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等重大问题,标准、培养规格、数字化、国际化等关键问题,新“双高”、中职定位、职业本科等热点问题,专业课程教材、教研教改等一线、长线问题,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切实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帮助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是革新研究范式与技术,掌握“真方法”。要立足国情开展比较研究,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背景、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变化等多重因素,避免简单移植国外经验,探索形成中国范式的职教学术话语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进行长期跟踪、深度剖析,进一步注重数据性的研究、数字性研究、定量化的研究。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综合职业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跳出教育研究教育,解决职业教育多元性、复杂性、跨界性的现实问题。要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开展多源数据收集、文本分析与信息挖掘,推动职业教育科研从传统的小样本、访谈座谈、定性分析模式,向大规模、多维度、精准化转变。
三是创新协同攻关机制组织“大作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牵头作用,建立职业教育协同攻关机制,通过发布课题组织大团队共同攻关,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率。鼓励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央地协同、校企协同,组建团队解决制约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进一步发挥职教学术团体和智库广泛联系和凝聚各方专家资源的优势,拓宽科研视野。国家级社会科学、教育规划等课题进一步向职业教育科研倾斜,引导形成重大成果。
四是强化激励与评价优化“大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科研特点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以科研成果的政策价值、学术价值、引领教育改革价值及其实际应用效果、社会影响力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科研立项、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作为主要标准。引导职业院校把教师教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落细落小,做好身边的“科研”。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活动规律的成果奖励制度,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项目、教材、教案,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已经是共识。然而,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成就斐然;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依旧不佳。
反思职业教育遇到的种种困境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研究未能提供强有力的学科理论支撑,研究整体呈现“散”“弱”“虚”状态,尤其缺乏元研究,以致职业教育在教育学领域身轻言微。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反思,引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即强化职业教育的理论支撑事关职业教育学科地位,须尽快提上研究日程。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有一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学者、专家和教授队伍,建立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学位授予点,吸收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当今中国教育学领域,在高校特别是师范大学里,职业教育(学)却仍然处在一个非主流的、没有或者极少学科话语权的尴尬境地。
目前,在我国学位学科及师范教育领域里,教育学既是一个学科门类,也是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则被列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并非专指普通教育学,但其下无普通教育学二级学科,加之教育学本科专业目录中也没有职业教育(学),以致客观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就被普遍理解为层次或从属的关系。
由于缺乏应有的学科话语权,这也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问题。处于弱势地位的职业教育学,大大限制了其内生发展的空间,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学科理论支撑。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占据教育领域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每年为国家输送1000多万职业技能人才,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却没有一个恰当的学科地位来支撑自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令人遗憾的现象。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具有独特发展规律和与普通教育不尽相同的教育特征。脱胎于职业教育研究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是一门针对职业教育现象并探究其内在发展规律的科学,其最要把握的是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跨越了企业与学校的疆域,扩展了教育机构种类,出现了企业教育学的概念;跨越了工作与学习的界限,扩展了实践教育路径,出现了工作(劳动)教育学的概念;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边际,扩展了元科学范畴,出现了职业学的概念。
因此,寄托普通教育原理能为职业教育提供全部理论支撑就会出现逻辑悖论:普通教育往往只有一个学习地点——学校,其教育教学基于认知规律,是在“去情境化”的学校定界展开的;职业教育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及其他机构,其教育教学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是在“再情境化”的校企跨界展开的。
显然,职业教育涵盖的领域,除了“教育—学校—学习”,还有“职业—企业—工作”。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领域是普通教育的两倍。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学习地点的普通教育参照系是无法替代具有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职业教育参照系的。故提升职业教育学科地位的首要问题,是寻求并确立自身参照系的元科学。
职业教育元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科的立身之本,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探究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不可替代性的特有规律,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学)在教育学门类中应属一级学科的理由。循证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行动研究为教学实施助力,是职业教育应用研究必须关注的焦点。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则要为其学科地位奠基,需将涵盖企业教育、工作(劳动)教育的职业学,纳入职业教育学元科学范畴。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学的元科学有两个:教育学和职业学。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要通过与经济发展相适配的教育教学,使受教育者获取适合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这表明,职业教育要以职业为逻辑起点,并以教育为逻辑归宿。其元科学之一的职业学,涉及基于职业的哲学、历史学、分类学、术语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职业学这一总框架连同教育学一起,蕴含的内容之丰富与领域之广博,使得职业教育学具备了与教育学一级学科同等地位的基本条件。
赋予职业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另一个原因是,伴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新学科分支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职业教育学亦首当其冲。故跨界的职业教育学也可如同“国家安全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已成为时代呼唤。
当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卡脖子”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科研的定位,促进职业教育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科研助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笔者注意到,在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与小米集团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以及一批职业教育服务强国建设产教融合项目,引起与会人士广泛关注。这为职业教育科研明确了方向,凸显出职业教育科研有别于本科教育,即职业教育科研要以产业需求为牵引bg电子游戏平台,以服务生产一线为目标。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而是解决将已知的科学原理、规律、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职业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属于应用研究。
作为与经济、企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既要能够适应特定岗位,又要提高适应转换岗位需要的能力,这就要求将教育的专门化和综合化有机统一起来,对学生实行交叉培养,使学生在学到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本专业、相关专业以及多专业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形成知识、素质、技能优化的有机构成,从而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为例,为服务小米及生态链、新一代智能技术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可以探索形成新一代智能技术一线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和标准。包括与职业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针对企业现有工程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在职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设立智能技术工程师岗位认证体系,对工程师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估和认证,进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融合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同时给予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认证与支持等。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对员工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更多聚焦生产一线,服务行业企业,以应用为导向,立足地方经济特色,针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开展“立地式”科研,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课题立在产业需求,把成果用在生产一线。
在科研方向上,既要对接企业需求、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又要对接科研院所,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职业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其中关键一环是要促使教师的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拉近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与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实际需求的距离。
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为例,为聚焦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面向小米及生态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和服务标准化建设项目,可以遴选职业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承担开发任务,探索形成岗位锻炼、小项目锻炼、实际项目开发、项目孵化应用的职业学校老师能力提升的模式。
总之,职业教育科研只有服务于职业教育实践、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得以验证,才是有意义的科研。
“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来一场科研的革命。”近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散”“弱”“虚”三大问题,并给职业教育战线列出了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15个领域。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
微信平台
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