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谁也没想到,专家、学者们集火骂了张雪峰一个星期,反倒把这位考研名师网红的热度骂得越来越高。
尽管他本人在四天前就“因为过度劳累而被强制住院”,暂时休息,名字却一直待在热搜上没下来过。
“张雪峰建议报考有专业壁垒的学校”“张雪峰的公司做四休三”“张雪峰6年前的演讲火了”。
之前直播间的切片视频更是在社交平台上满天飞,动辄收获几十万点赞和几万评论。
家长们通过连线报出孩子成绩、家庭情况、大概意向,张雪峰根据手头信息给出建议。
张雪峰在视频里说的每一句“大实话”,都在网友心中化作再具体不过的情绪出口:
很多教授、学者们反驳他,理由是如今高校的新闻教育有多好、新闻素养有多重要。
“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不是在讨论新闻学有没有用。而是在说,找工作时每个人都是你潜在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这几天在网上被疯转、大赞“张老师说得对”的片段,大多也都基于同样的底层逻辑。
家长连线进来bg电子游戏平台,张雪峰先问的永远是男孩女孩?家里能不能支持考研?父母在某个行业里有没有人脉资源?
因为“现在还在招人的甲方只剩下了国企,而国企能招到硕士为啥要你一个本科。”
进不了国企,那就只能去做乙方、施工方。“哪怕你是985,也得去工地打灰。”
因为建筑专业出来就业,每天都是一群甲方在电脑后面盯着改图,“一改改一宿”。
别管两者的课程设置有什么区别、孩子是更喜欢做绘画还是做运营,本科直接先选面更宽的专业——“不至于把路提前堵死了。”
承认吧,绝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人,尤其是在小镇靠读书卷进大学的人,都对这种“大实话”并不陌生。
只是它们过去不会出现公共舆论场上,甚至都不会出现在高三那个鸡血拉满、一股理想味儿的誓师大会上。
告诉你家孩子这个分数,勉强上了二本烂专业也只是名头好听,不如选个好就业的三本。
“如果分数刚刚踩到本科线的话,就不要挑什么城市、专业,优先选择那些年年都招不满的学校,先尽量确保不会掉到专科去。”
如今张雪峰引发的争议和热捧,或许恰恰都源于他把这样的大实话,拿到了台面上。
又因为他信息够多、口才够好,由此推导出的人生路径也看起来更具有“实用价值”。
比如他曾在连线中建议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报考“滨州学院”,家长甚至完全没听过这个学校。
甚至不避讳一些灰色地带。另一位家长说自己在北京有些亲戚,想让孩子报考北京的大学;
几乎每年高考选专业的节点,都会有一些新闻引发大众对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论战。
有时候是实用主义赢了:2020年,留守女孩钟芳蓉高分考进北大却选择了考古专业,被质疑“这种专业难道不是家里有矿的孩子才配选?”
有时候却又被骂“太功利”:与之相对的,今年3月一个高三女孩在誓师大会上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被指责不够体面。
比如通常认为成绩不好的学渣在选专业时可以“向钱看”,但清北精英们还是得有点理想和追求。
家境不错的孩子可以凭兴趣选择专业,但如果家里供你考研都费劲,最好还是老老实实选个热门、有前途的专业。
比起俞敏洪这种北大毕业的大佬,张雪峰所代表的形象、面向的对象,都更接近那种没什么选择的普通学生。
张雪峰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农村家庭。他在演讲中提过当地的教育资源不行,“高中平均三年才能出一个考上清北的”。
而他最后考上的是郑州大学,在如今人均985的互联网上根本划不进学霸、精英的范畴。
“孩子不爱学习就带他去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看看。看看里里面的人都是什么形象、姿态,问问他想做什么样的人。”
更不要说他给出的那些选专业建议,也都透着“这手烂牌得尽量打好点”的谨慎。
还是用俞敏洪对比,同样是建议考大学去大城市,俞敏洪给出的理由是“人要在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
它意味着一种向上的人生——去大城市可以见大世面,有大发展。共享单车、互联网大厂……各个都是小城市接触不到的机会。
那也是大学生卷学历卷的最厉害的几年:更高的学历就代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职业天花板。
而张雪峰强调的恰恰是“别走错路”——与其感慨这是所谓“功利主义的极致化体现”,不如说大多数人对自我未来的认知就是扛不住一点差错。
“你还想留在那个小县城吗?你想让那个考试全靠抄的后座给你爸妈看病,让逃课翻墙的同学给你孩子当老师吗?”
如果说学霸和家境优渥的年轻人相当于直接抓王炸,那么张雪峰似乎在教人们怎么把烂牌打得没那么烂。
事实上bg电子游戏平台,张雪峰的咨询课程价格一点也不“底层”。而他在直播中给出的很多结论,也不排除有节目效果。
没有谁真正指望一个研究专业报考的网红,在每一项选择里都能做出最最完美的决定。
而是一个嘴替——终于敢在舆论场中。明目张胆喊出“普通人面对当下,只能奉行实用主义”。
在张雪峰劝大家报考“有专业壁垒”的专业下面,有文科生在底下抱怨自己就业难、竞争大;
看他建议某个家长“别报这个专业”,评论区通常都会变成各种所谓天坑专业的“团建现场”。
张雪峰在考研讲座中告诫大家“千万别报那种只招一个人的专业,那个人肯定不是你”;
而每一个批评这位网红“太功利”的评论下面,也都总会有碰到头破血流,才认清了上升通道狭窄的人反驳——
“普通人是没资格追求梦想的,如果我早看过张老师,当年就不至于盲选专业了。”
如果重来一次,我们真的会全然听张雪峰的建议吗?如果当初听了张雪峰的,人生真的会更好吗?
人们真正想要讨论的并不是张雪峰给出的选择正确与否,只是单纯愤怒于促使他做出那个选择的原因。
为什么人生中最该听从内心、放飞想象的节点,如今只能变成一道逻辑严密的推理题?
但当我们已经学会熟练地用“孔乙己文学”“沉淀文学”自嘲,这恐怕也是仅存的一点质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