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紧密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竞争性行业中,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了“四个到位”,促进了四平经济格局变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改革信心增强;初步实现政府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调控的转换,企业从依赖政府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转换,使四平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十五”期间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国有大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对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实行国有资产全部退出,职工国有身份全部解除,重新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2005年,全市共完成153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列入省计划的89户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商业等其它国有企业完成改制64户。粮食系统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共化解金融债务23亿元,解决职工债务3亿元,偿还承债社保本金2亿元。土地转让收入用于改制成本2.1亿元。全市筹集并轨资金8.2亿元,完成并轨人数10.1万人。
企业实现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转变。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建立,市场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地位初步确立。现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77户,比2000年增加93户,占全市总户数的67%,增加值42.2亿元。5年增加6倍多,年均增长4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2% 。民营工业从业人员35951人,就业人数净增10041人。
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免征了农业税,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了统一规定的义务工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全市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达到250元左右。2005年,全面启动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撤乡并镇,合村并组,优化了乡村布局。全市在原来108个乡镇基础上撤并乡镇34个,撤并比例为31%。乡镇事业单位由704个减少到616个,精简比例12%。全市乡镇行政编制由原来的2884名精简到2236名,精简比例22%;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由4400名减少到3014名,精简比例31%。
农村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探索了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到2005年末,全市共创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71个,入会农户达到12.7万户,会员发展到44.5万人。加快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深化了小城镇改革,完善了“十强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了《四平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了农垦企业改革。
按照中央、省的要求,从计划、投融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制度,完善组织体系,监管体系,调控体系。基本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出台了《四平市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工作实施方案》,规定了职责分工,拟定了处置方式,筹建单一法人社的前期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到2005年末,梨树、双辽、伊通组建了一级法人社,公主岭农村合作银行已挂牌运营。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四平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选择了市公安局、市法院、市环保局、市计生委、市社保公司五个部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试点。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完善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编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评估论证制度、公示制度、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全市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督察制开始实施。
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价格监管体制,缩小政府直接定价的品种和范围,加大了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政府定价程序,实行了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建立了价格异常波动预警制度。推进电价改革,实行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深化了收费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得到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县(市)区行政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市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运行良好。扩大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市直13个部门首批向县(市)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4项,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初步建立了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同时,积极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市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2005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341个,比2000年增加28个。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农产品市场、房地产市场、日用品市场、中介市场、人才市场、土地市场等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由市场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基础已经形成。
推进了就业制度改革。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初步形成。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出台了《四平市开展创业促就业项目推介展示活动实施方案》,推行了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实行了就业目标管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失业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加快。到“十五”末期,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8.1万人、18.6万人。推进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困难企业参保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开展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探索了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事业型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实施以科技项目与企业联合创办多元投资主体的联合体,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收费的管理制度,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
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先行。选择了公主岭、梨树、双辽3个县(市)进行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加大了药品监督管理力度,严格审查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运用吉林省药品招标交易中心这一平台,推行网上招标、网上交易bg电子游戏平台、集中调剂配送和网上结算。
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加大推进外经贸工作力度,吸引外商、外资工作成果显著,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局部改革到全局推进,从单向改革到整体联动,人们的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不改革死路一条,不改革就不能发展的观念已被人们接受,改革的成果,改革的实惠已经展现,由于认识的提高,思维的改变,改革的环境进一步趋好,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更加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仍然存在,在许多方面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较薄弱。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力度不够。敢闯敢干、勇于探索的勇气不足,创造性地运用政策少、限制政策比较多,使很多该办的事情没能办好。对上级即将出台的政策敏感性差,启动慢,不敢下决心,使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遗留问题较多。
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改制为公司,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缺乏制衡机制。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虽然基本完成,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很繁重。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还未完全破除,门槛仍然较多,使部分创业者不敢迈出第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软环境还有待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失业职工虽已出中心,解除了劳务关系,但经济补偿金标准低。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资金缺口较大。历史欠帐难以解决,给改革带来困难。
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资本、土地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改革推进方式亟待改进。改革职能分散,各自为政,改革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亟需建立改革总体指导、统筹协调的工作制度。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的重要根源,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
“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推进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等为重点,加大社会事业、农村综合改革力度,着力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形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不断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为实现我市“十一五”各项发展目标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必须把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各项改革都要围绕和服从于改革总体目标。既要着眼当前,抓好阶段性的改革,又要谋划长远改革目标任务,实现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的统一。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大胆探索创新,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总结试点经验,面上推广,实现改革的整体推进。
必须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改革方案的跟踪督促,统筹协调解决专项改革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系,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素质,完善服务体系,发挥骨干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要有较大提高。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运行体制。
深化金融、财税、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比较规范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组建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体制;建立比较健全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产业价格联动机制和商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在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明显增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体系。
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把失业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比例内;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收入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选择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吉林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形成规模,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和谐四平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创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许可权,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研究提出我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加快责任型政府建设,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加大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力度,逐步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开、公正的民主决策机制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扩大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积极研究放权后新的体制问题,探索具体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从体制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建立灵活、协调的经济调控体系。研究建立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新设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以及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和方式,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经济调节方式,更加注重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信息引导。规范完善重大决策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严格决策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改革、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调整事业单位结构。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重点的用人制度。改革行政领导人员的单一委任制,采取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推行领导任期制。实行社会公开招聘制度,管理人员实行职级职员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公勤人员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和解聘辞聘制度,探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推进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行业信用体系。
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巩固国企改革攻坚战成果。要按照“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要求,主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突出规范化,整体性和实效性,要按照产权多元化方向,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要认真抓好厂办集体企业改革,完成商贸、流通、建筑和其它竞争性领域的企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用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理顺国有资产监督机构与企业之间权、责、利关系,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运行机制,支持新型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素质。实施农民劳力转移,培训工程,建立健全促进劳务开发和输出产业化发展。深化农村教育、卫生、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业担保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激活乡村两级集体资产的有效途径。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税费改革。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着力解决吃财政饭的各类人员和庞大的公务支出对农民增收形成的压力。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精减事业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实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和农民负担问题责任追究制。建立税费改革的监控约束机制,着力化解农村不良债务,有效控制新增债务,严禁向农民转嫁债务负担,严禁乡、村举债搞建设。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维护土地流转各方权益,加大土地流转的监督机制。鼓励工商企业、经营大户、农业科技人员、城镇职工参与农业开发。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实行对种粮户直接补贴的办法。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财政bg电子游戏平台、金融、科技、社会保障为重点,探索建立为农民提供公平、优质、快捷和价格相对低廉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粮食、油料、畜禽、特产和绿色食品等五大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带动功能。加大各级财政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加快小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支柱产业群,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林业分类管理体制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放开产权限制和民间资本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构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平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和指导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税收管理、规费标准、金融贷款、部门服务“五个平等”的新机制。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尽快完成四平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重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改革,全面实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增强地方金融实力。创新农业信贷方式,推行小额联保贷款或信用贷款,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继续探索发展农业保险业。
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增收节支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倾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探索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加强监督管理。
投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企业自筹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政府仅对《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制,其它项目只实行备案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咨询论证制度,推行项目公示制度,简化规范项目审批程序,改进项目实施管理方式,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项目法人招标制。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项目审计、稽查和后评制度。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对政府定价目录管理的公共交通汽车票价、出租汽车票价、医疗服务价格、有线电视收费、居民生活用气价格、自来水价格等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实行成本监审集体审价和听证会制度,完善价格收费公示制度。规范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进药品价格管理,降低药品价格水平。大力推进节水型水价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供水计量收费范围,推行供水合同制和城市供水阶梯式水价。全面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危险品废弃物处理收费制度。进一步加强涉企、涉农价格收费监管,逐步建立重要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继续发展土地、产权、技术、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发展人才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场供求机制、人才流动价格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规范征地行为,健全土地征用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定价和合理补偿机制,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
加快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粮食期货市场,规范粮食期货交易行为,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副产品、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建设,拓宽农村市场。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平台和农产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业态发展,培育一批现代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扶持一批企业做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新型流通业态。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提升各级担保机构信用等级和整体实力。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与服务机构,“十一五”期间,主要行业都要建立起行业协会。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
继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公开、公平有序的劳动力竞争机制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进一步清理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统筹规划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城乡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发挥吸纳就业的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进而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失业调控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对企业经济性裁员行为进行监控。加快建立政府扶助bg电子游戏平台、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快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有效调控、激励创新的社会分配体系。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对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抓好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参保办法和多种渠道的缴费办法,建立企业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所有非公有制企业、有条件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都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现城镇各类人员都能享受社会保障。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城市居民、城市低保对象的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高风险性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探索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向失业保险并轨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要围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性创新体系,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转企改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起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社会资助、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推行教师评聘结合制度,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流动制度。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域外资本投资教育,推进合资合作办学,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推进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采取整合、调整、精简等有效方式,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进文化产业单位改革,放宽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以财政投入为主体,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服务宗旨,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坚持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卫生防疫体系,探索建立有效的经费筹集、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基本建立起覆盖所有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农村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在统一规划下允许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国有医疗机构,建立多层次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以药补医的体制,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探索医药现代物流试点,全面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联度高,综合配套性强。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的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各项发展措施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党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和推进改革。
加快完善工作机制。目前改革已经进入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阶段。要完成“十一五”期间的改革任务,必须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健全改革工作机制。要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尽快建立市、县(市)区两级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其他有效方式,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论证、协调、衔接重大专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部门。一是要规范改革工作程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发改经体[2005]610号),对规范改革工作程序、加强改革统筹协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发展改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做好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切实履行改革的统筹协调职能。二是要加强督促检查。“十一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要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范围,开展督促检查。各部门要围绕改革任务,在单位内部建立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自督自查。三是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市、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统筹协调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各专项改革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协同推进改革的协调机制。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对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较强的专项改革,要认真开展专家论证;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在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明确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市改革创新工作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各分管该系统的领导是各系统改革的主要负责人,对分管领域的重大改革的进度、质量和成效负责;各部门牵头主办的改革项目,部门的“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对改革项目的提出、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和组织实施等重要环节的把关。
落实任务。一是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单位要围绕所承担的改革任务,认真研究、逐项制定本部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和完成时限,落实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联系人,细化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改革的有序推进。制定具体专项改革方案,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必要的方案论证,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工作中的配合。每一项改革任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牵头部门要注意与配合部门的沟通,及时交流有关情况,加强协商。配合部门要加强与牵头部门的联系,根据有关任务,积极支持和协助牵头部门做好相应工作,共同完成相关改革任务。
处理好总体改革与专项改革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十一五”期间的改革,领域相关性、综合配套性显著增强,任何一项改革都难以“单兵突进”,统筹协调尤为重要。一是总体上要统筹协调。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通过制定年度改革工作意见逐年加以体现和落实,从总体上统筹安排。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年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分工协作,落实任务,全面推进。二是方案上要衔接配套。在推进改革的工作中,要注重各专项改革之间的协调,在方案上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在工作上要加强沟通,在政策上要避免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三是策略上要分类推进。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改革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改革的力度要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相协调,要注重把握时机,踩准节奏,分类推进。对已经启动的延续性改革,要周密组织实施,不断深化完善,注意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启动的改革,要平稳出台;对条件还不成熟的改革,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思路,科学设计改革方案。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十一五”期间,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加快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改革又必须以发展和稳定为前提,为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智慧推进改革,使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相协调,努力形成改革与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各级媒体都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宣传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广地方和部门推进改革的典型经验,探讨改革进程中的理论难点和政策走向,引导改革方向,促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改革,营造全社会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