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bg电子游戏平台青海是生态的高地,山峦巍峨,万物丰饶;青海是团结的热土,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6月18日下午,习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和宏觉寺,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
沿着的足迹,6月24日至28日,记者跟随“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实践。
西宁城北,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宽敞明朗的教室中传出琅琅读书声。湛蓝天空下,红墙黑顶的建筑群,与绿茵操场相映成趣。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借助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契机,在西宁市建设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为的就是解决农牧区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自2019年9月招生以来,该校共有1446名果洛籍学生入学就读,目前在校学生800名,其中藏族学生778名,占比超过97%,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位居果洛州各所中学首位。
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建立,不仅显著改善了农牧民子女学习生活条件、缓解农牧区师资力量短缺问题、推动实现教育公平,还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积极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共同体意识教育向义务教育阶段延伸,不断把思政课、德育课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上海援青干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说。
6月18日当天,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习还观摩了一堂思政课。高一(1)班的教室里,一堂主题为“新时代、新家乡”的思政课上,学生们用生动可感的形式,讲述新时代新家乡的变化。
家乡之变,依靠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蕴含的是民族团结的力量。这所民族中学的建立,本身就是解决急难愁盼的务实之举、就是民族团结的一个标识。
近年来,青海省依托教育援青、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在省内办好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三江源民族中学等异地办学学校,在12个省市29所学校举办“青海班”,各族学生同校共班、同学共进。
同时,各市州与对口援青省市、东西部协作省份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夏令营、牵手结对、游学访学等活动,常态化推动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书写着民族地区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历史新篇。
进入夏季,金银滩草原绿草如茵。暑期里,从全国各地来海北藏族自治州参加红色研学的学子走进原子城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中国原子城,坐落在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其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核工业部国营二二一厂,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是我国第一颗和氢弹诞生的地方,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发源。
自开放展览以来,原子城纪念馆深入发掘和研究原子城红色文化,延伸“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主题,活化利用文物,研究阐释文物,创新教育载体,讲好党的故事、讲好新中国故事、讲好原子城故事、讲好功勋人物故事,传播红色基因,突出实践传承。
原子城纪念馆分前厅、“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等八大展厅,共展出图片600余幅,陈列有手摇计算机、原始文献资料等928件革命文物。展览将传统图片、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全景展示当年建设、生产、研制等实践过程。
为了在更大范围讲好原子城红色故事,原子城纪念馆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深入社区、院校、企业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快板、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向观众演绎“两弹一星”的故事。“每一次讲解,我的内心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宣讲员张海花说,“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是我最自豪的事。”
如今,原子城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之一。为充分发挥中国原子城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海北州实施红色旅游项目,推出红色精品线路,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集教育、休闲、体育、观赏、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红色文旅新模式。
从西宁驱车,一路向北bg电子游戏平台。当大片金黄毫无防备溢满视线,让人感叹油菜花海绚烂恢宏的同时,门源县到了。
走进门源县城,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洁,树木青翠欲滴……越来越好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宜居的生活环境、逐年提升的生活品质,都是门源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门源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辅道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青海省的北大门。近年来,门源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融入各行各业发展的全过程,扎实推进农牧区路网建设、抓好农牧产业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油菜是门源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多年来,全县种植面积保持在4万公顷,为确保国家油料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农”墨重彩、牧歌嘹亮,门源县因农畜产业兴旺而充满活力,并成为助力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鲜活典范。近年来,全县还以花为媒,借助油菜花的品牌影响力,文旅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走进浩门镇照壁山景区,穿过古色古香的木栈道,登上山顶眺望。远处云海流动,绿色群山绵延彼伏,整个县城如同包裹在诗画田园中。待到7月中旬油菜花烂漫时,这一壮美景象将成为景区最大亮点之一。
近年来,照壁山景区通过“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旅游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吃好“旅游饭”,使乡村生态旅游成为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助推器。
26岁的藏族姑娘白多是景区工作人员,来自附近的泉口镇西河坝村。她协助做好景区管理工作,工资有三四千元。“还有不少村民像我一样在景区工作。旅游旺季时,景区可以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工资约2500元。”白多说,景区还为一些村民提供免租金铺位,销售炒面、奶皮、蜂蜜等本地农产品。
除了以文旅融合为媒,共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如今,门源县还建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大力宣传各民族群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bg电子游戏平台,积极展示当地在新起点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团结引领全县各族群众凝聚共识、加快发展,深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谱写新时代门源发展新篇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bg电子游戏平台。
微信平台
手机官网